炒股配资网站皆 看完《东极岛》,《里斯本丸沉没》含金量还在上升

劝大家一个事儿,看《东极岛》之前炒股配资网站皆,如果还没看过《里斯本丸沉没》,千万别看。
不仅是剧透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里斯本丸沉没》会把《东极岛》的故事完全给解构掉。

当一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如果观众对这个真实事件的细节相对模糊,编导就更容易把虚构的内容加进去。
比方说南京大屠杀,那些日子在南京城里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确切清楚,这就给艺术创作提供了空间。
因此无论是《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还是《南京照相馆》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但是《东极岛》不一样,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一旦先看了纪录片再看故事片,你就会不自觉地作对比。
然后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出入,这就很容易让人出戏,进而削弱观影情绪。
“抗日神剧”的味道
YIQIYINGCHUANG
这部影片最大的改动,就是把东极岛岛民们救人的动机给改变了,从单纯的救人变成了复仇与抗日。
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里,岛民们救人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碰到了就去救。
而且岛民救人的情节发生在影片最后,这之前主要讲述的是里斯本丸上英军俘虏们的人生。
但是故事片《东极岛》不能这么拍,因为这样拍故事就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主角甚至成了英军战俘。

中国渔民必须成为故事主体,所以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去描述岛民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与鬼子的仇怨。
影片首先描绘了东极岛岛民的生存状态,和电影《鬼子来了》里的状态差不多:一个炮楼两个鬼子就控制了全岛。鬼子还禁止岛民出海捕鱼。

岛民们并非没有反抗,只不过岛民首领吴老大率领的反抗被鬼子镇压,岛上的祖祠也被鬼子一把火烧掉。吴老大自己的心态也崩了,从此深居简出,逆来顺受。
岛民们也跟着选择了逆来顺受。保长李元兴、逃兵陈先生就是这种态度的“杰出代表”。

影片还给岛民安排了两条祖训,一条是女人不许驾船出海,另一条是遇到落水者一定要救。前者想反映女性的觉醒(看后面女人们驾船的熟练程度,应该没少偷摸训练),后者则给岛民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救人理由。
两个主人公阿赑和阿荡也很另类,他们是被吴老大从海里救回来的海盗后代,被岛民歧视,隔离在岛的西边。

所有设定加在一起,塑造出东极岛岛民狭隘、保守、软弱的群象。这样描述是为之后岛民们的觉醒和奋起反抗做准备。讲究一个先抑后扬。
作为主人公,中国渔民也必须提前介入事件,于是一个叫纽曼的英军俘虏“提前”被阿荡救上岛,然后就有了鬼子上岛搜人的情节。
设计这段情节,就是为了解决岛民如何从“顺民”心态变成抗日心态,因为鬼子的残忍虐杀让岛民忍无可忍。

同样被改变心态的还有阿赑,最初他不想惹任何麻烦,只想报了吴老大的养育之恩,带着心爱的女人和弟弟离开这座小岛。
因此面对纽曼这个烫手山芋,他根本不想收留,只想赶紧把人丢回大海,任其自生自灭。
而他最初去里斯本丸救人,也不是去救英军战俘,而是去救被抓的弟弟阿荡。为了给阿赑救人一个动机,编导安排阿荡挺身而出,主动被鬼子抓了。
结果阿荡与在岛上杀人的日本少尉同归于尽,彻底扭转了阿赑的心态。浪子摇身一变成了“海王”,手刃鬼子的剧情也让故事有了几分“抗日神剧”的味道。

所以在东极岛上,除了阿荡,没有人单纯想要救英国战俘,也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具有反抗精神。
这样改编,虽然可以让剧情跌宕起伏,可以展现鬼子的残忍和中国民众的抗日精神,但却削弱了东极岛岛民身上那种质朴的人道主义精神。
救人还是抗日
YIQIYINGCHUANG
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里,对于东极岛岛民们来说,救人只是单纯的本能反应。
这背后并没有掺杂多少国仇家恨。也没有什么“落水必救”的祖训,因为没有这些“历史包袱”,才让救人的行为具有极强的自主性,才真正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里斯本丸沉没》剧照
东极岛岛民们深知,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人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但他们仍然选择救人。这就和电影《东极岛》里岛民的选择区别极大。
《东极岛》里的岛民救人有两个动机:一个是复仇,亲人死在眼前,此仇不能不报;另一个是岛民在电报里得知,日本人要屠村,所以早晚是死,不如拼死一搏。
但是在现实中,岛民们并没有这样的动机,他们完全可以袖手旁观明哲保身,因此他们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见义勇为。
从这个角度看,现实中的东极岛岛民要比《东极岛》里塑造的岛民更勇敢,也更高尚。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敦刻尔克,但其实不是。
当年英国民间自发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挽救自己的同胞。而东极岛的岛民们,却是在拯救与自己毫不相关的“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
在现实中,东极岛岛民一共救上来384名英军战俘,但日军登岛带走了381人,只有3名英军俘虏被隐藏起来。这也反映了东极岛岛民们的智慧,该妥协妥协,该隐藏隐藏。
也正是这三个英军战俘,在中国人的护送下辗转去往重庆英国大使馆,最终把里斯本丸里发生的一切公诸于世。
不过在电影《东极岛》中,岛民们保下了全部384名英军战俘。这显然不符合史实,但却又没办法不这么改。
因为前面的情节已经让岛民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他们已经不可能同鬼子妥协,所以结局要么全活,要么全死。

正因为虚构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因此最后也只能虚构一个和故事背景逻辑一致的结局。
人性的动人之处
YIQIYINGCHUANG
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假如就原原本本地按照史实去创作,结果会是怎么样?结果恐怕就“跑题”了。
如果只是把这段史实单纯地拍摄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场伟大的拯救行动,以及战争背后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那一点问题没有。

但如果这样拍摄一部故事片,那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让中国观众沉浸其中。观众更愿意看到电影里有中国人自身的困境与抗争。
一旦影片要迎合这样的预期,就只好脱离历史史实,去虚构更多能够调动中国观众观影热情的情节。
然而这样改编的结果却是削弱中国渔民在这场拯救行动中的勇气与品格。
所以如果在电影《东极岛》里找一个最接近当年东极岛岛民心态的角色,那无疑就是吴磊扮演的海盗后代阿荡。
阿荡最初救人的动机并没有什么抗日或复仇,他只是单纯地认为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人死去。正是这最朴实的善良赋予了阿荡最大的勇气,去拯救,去挺身而出。

单纯的阿荡也成为影片里最动人的形象,更让我们理解了支撑当年那场伟大拯救行动的力量来源——赤子之心。
没有什么复杂的思考,也没有什么瞻前顾后,有人落水了,我们要去拯救,就是这么简单。
而正是这样简单的力量,才最为动人。它就像一道人性的闪电,破开了战争的阴霾。
相比于单纯记录这一切的《里斯本丸沉没》,《东极岛》的故事就显得动机太多。想得太多,反倒削弱了故事里最单纯的人性力量。
所以看过《东极岛》之后我只能说,《里斯本丸沉没》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 | 馬東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映 创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如何选择合适的股票配资平台 成年人都要捂眼,这部重口味神剧真是太敢拍了
- 下一篇:没有了